您好!欢迎光临公益网
地方联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益人物 > 正文

【榜样在身边】贾利玮:路在脚下 无悔前行——一个摄像工作者的十二年记

来源:海豚先锋    时间:2018-10-26 16:31:25    

编者按

  榜样是旗帜,代表着方向;榜样是资源,凝聚着力量。榜样就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用自己的凡人小事,于无声处奉献自己的热情和能量。他们是事业发展的进取者,行业繁荣的推动者。从8月份起,我们陆续推出《榜样在身边》专栏,以榜样为镜,指引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明方向、知差距、净心灵、升境界。敬请关注。

  10月11日,台里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纪录片《小岗纪事》的总摄影贾利玮,在朋友圈发布了一组工作照片,配上一行字——《小岗纪事》最后一场村里拍摄结束。

  几天后,贾利玮回台里办事,碰见老同事,被打趣——“可算见到活的了,快忘了你长啥样啦”。在小岗村呆了一年,他成了村民口中的黑胖子、大胡子和“假”记者。跟着村民一起下田插秧、,推手扶拖拉机,帮着农户收庄稼......相处的日子久了,老乡们说“这是个干活的人”,于是都放心地让他拍摄。一帧帧沾泥带露,带着温度的画面就这样被收入镜头,成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份鲜活注解。

  干活的人,要始终怀着无比的热爱和认真,要对得起自己做每一件事情,更要对得起这份职业。十二年前的贾利玮,就已决定要做这样的人。

  哪里不会就去学

  哪里需要就去哪

  2006年2月,爱好摄影的贾利玮进入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成了频道里最年轻的摄像。虽然是新闻专业出身,不过小贾的信条是“没啥学不会的,用心学呗”。老摄像给的一本摄像机说明书,他当成宝贝,白天黑夜地看,啃透了,读熟了,再碰到机器时,脑子里“唰”一下,就知道哪儿对哪儿了。

  小贾第一次独立扛起摄像机拍摄,是参加少儿节目《七彩路》的夏令营活动,为了拍摄效果能更好,他给自己捆了个安全绳,再给机器绑了一根,蹭蹭蹭就跟着教官一起爬到数十米高的架子上,蹲在巴掌大点的地方拍近景。同事们点头——这小伙子敢拼啊。慢慢地,他接触到的节目越来越多,《人与健康》《法治时空》《田野风》《天下安徽人》……外拍的,室内的,活动,访谈,最多的时候,小贾同时参与了十档节目的拍摄,忙得脚不沾地,却依然乐在其中,他做了一本笔记,把不同类型的节目特点和拍摄要求、注意事项记下来,没事就翻翻看,就这样,啥节目该咋拍,心里便渐渐有了谱。

  直到现在,老同事们都还记得,逢着周末、节假日,要出差外拍的话,只要喊一嗓子“谁去”?扛着机器跑过来的人里头肯定有小贾。“哎呀我是新人,多做事多学习还不是应该的嘛”,年轻人眼里满满的热情骗不了人。平时录节目,最累的活就是操作大摇臂,一是上手难,二是这个工位缺不得人,一上去,就不能离开。结果小贾主动要求去学习,看书,问人,琢磨,在机器旁一研究就是大半天,经过长期学习和经验积累,圆满完成各项节目中特种设备拍摄的任务。

  台里对新人培养很重视,经常组织培训学习,他每次都带着如饥似渴的态度去参加,攒的笔记越来越高,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够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种感觉用小贾的话来说,就是“技不压身,学无止境”。

  聪明好学的小贾也失误过,有次去宿州拍摄一个唢呐演奏者,换着各种角度和视角拍了好几次,自认为不同景别都涵盖了,各种技术指标也都没有问题,高高兴兴地回台。结果第二天,编导让他去机房看自己拍的素材,这一看,傻眼了:光顾着拍人,没注意曲子的连贯性,同期声不完整。编导拍着桌子严厉地批评,“你自己看看,没有一段同期声是完整的”!那一刻,小贾感觉所有人都在看自己,丢脸极了。但他很快就清楚意识到,编导这是在教他,希望他以后会更好,一定得听进去,得牢牢记住。从那时起,他每天收工前,都会检查一遍素材,并且把这个工序越做越细,再没犯过这种错误。

  进台三四年后,小贾第一次代表摄像科参加岗位大练兵,就拿到了个人第一和团体第一。知道结果时,别人为他叫好,反应最平淡的却是他本人,因为他正在出差外拍的高速公路上。

  想干好这个活

  得有“两不怕”

  2009年,贾利玮参加拍摄的两部作品同时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安徽新闻奖特等奖。也似乎是从这一刻起,小贾的业务水平逐渐成熟起来了,开启了别人眼中“拿奖拿到手软”的人生。差不多年年有作品获奖,不少都是省级一等奖,还有国家级的奖项。由他担任总摄影的纪录片《大黄山》和《中国文房四宝》,更是横扫了国际国内诸多大奖,其中,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还罕见的让他荣获了三个国家级“优秀摄影、最佳摄影”大奖。

  做这么好,背后有啥诀窍?在贾利玮看来,关键要有“两个不怕”。

  第一就是不怕苦。在拍摄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时,贾利玮一行深入云南丽江的偏远山区,水土不服,长了一身带状疱疹,亮晶晶的水泡连成一片,不仅看着瘆人,还又疼又痒,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贾利玮怕耽误拍摄进度。咬牙扛了几天,实在是疼得没法工作了,他干脆把两条腿上的水泡全都拍裂了,换身衣服继续拍。担心吃太咸的东西让伤口恶化,他就连着七天只喝清水,硬是撑到拍摄结束,才赶去城里的医院,完全没有意识到伤口感染的严重性。

  在拍摄《大黄山》时,为了能在最佳位置拍到日出和云海,贾利玮在凌晨两点就背着四十来斤的摄像装备,嘴里叼着手电筒爬漆黑的山路——因为双手都已被摄像机和三脚架占了。一路上,口水不自觉地顺着手电筒流,没一会儿牙就咬酸了,手也冻得发抖,一个不小心,人就会滚下万丈悬崖。就全凭一股对待工作的韧劲儿,他才在日出前安全到达山顶,记录下了那段最为完美的画面,“值了”,贾利玮至今回想起来都很兴奋,全然忘了当时的艰险和困难。

  至于每年夏天都会被晒爆皮、外拍时被蚊虫咬的全身都是包、克服高原反应顶风冒雪拍摄、扛着几十斤重的器材一天翻好几个山头等等,在贾利玮看来,都属正常。“想舒服吗?别干纪录片”,业界前辈的这句话他始终铭记在心里。

  第二就是不怕烦。和贾利玮合作的导演们都会觉得特别合拍,原因就是,他会在拍摄开始前研究导演的作品,认真分析导演习惯的风格,提前做足拍摄准备,不断地在现场和导演交流沟通。等成片后,还要认真地反复回看片中使用了哪些角度的镜头,哪些素材是能够精准表达出文稿和导演意图的视觉呈现。

  从拍《大黄山》开始,贾利玮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收工后,把拍摄的大量素材按照镜头、景别、内容等在电脑中逐一归档整理好,每次整理拷贝完素材后基本都是凌晨一两点,睡上几个小时,就又得投入第二天的拍摄了。但这项工作为后期工作人员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后期剪辑时检索查找拍摄素材的工作效率。

  这个做法也和贾利玮的理念分不开,他一直认为,摄像这份工作绝不是单一孤立的,拍摄的时候就得带上后期的思维。因此,他在现场从不只是简单地完成“拍”这个指令,而是会不怕麻烦地根据内容需要拍摄不同的角度和景别,供后期编辑时使用。

  爱走路的匠人

  不后悔的行者

  在常年的拍摄中,贾利玮养成了走路的习惯。和普通遛弯不同的是,他会留意不同天气里的光线变化,留意路上碰到的景色,边走边想,这个镜头,在这儿拍会不会更好。《大黄山》里有一个镜头,涉及水下拍摄,他反复拍摄了两三次。但有一个大晴天,他再次经过这片水域时,发现阳光折射进水底,拍出来效果会更好,就立刻架起机器又拍了一次,最终获得了理想的画面。在小岗村蹲点拍摄的日子里,他沿着村里的路来来回回走了不知道多少次,沿途的麦田绿了又黄,农民们三三两两走在回家的路上,每次他都会发现新的场景,再把它们收到镜头里,一个个画面就这样一点点地优化,直到呈现最完美的一幕。

  在贾利玮看来,好的片子,一定是用脚走出来,用脑想出来,用心拍出来的。他把脚下的这条路视为一条创造之路,舍得为拍片子动脑筋。在拍摄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时,摄制组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怎么把笔墨纸砚这些静态的物体拍出鲜活的感觉。拍摄期间,贾利玮反复和各分集导演们一起琢磨、讨论,并带头对灯光技术展开了深入的学习,每个场景的光影怎么用,现场哪些工具可以借用,都一一考虑到,再和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和实践。

  像这样的好法子,贾利玮还想出过很多个,这得益于他的爱好——看纪录片。从踏上这条路的第一天起,他就在工余时间看了海量的国内外纪录片,出差路上看,下班回家看,一点时间都舍不得浪费,《大黄山》中各种动物个个拍摄的纤毫毕现,活泼灵动,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效果,和他从国外纪录片中学到的技巧分不开,“博观约取,为我所用”,这八个字拿来形容贾利玮,也正合适。

  这条路并不好走,纪录片拍摄周期长,片子之间的间隔短,常常是这个剧组出来,就要火速赶往下一个剧组。工作以来,贾利玮没有请过一天假,连公休假都没休过,这么多年来逢年过节也是因为出差拍摄,没法按时赶回去和家人团聚。他是家中独子,父母都在外地,老俩口怕影响儿子工作,生病了都不愿意告诉他,两个人扶持着去医院相互照顾。贾利玮知道后,难受自责了很久。常年在外拍摄,他最怕的就是在晚上接到家里的电话,因为这就意味着,家里出事了。在歙县拍摄纪录片《天下徽商》时,凌晨四点,他接到妻子的电话,一向多年无怨无悔默默支持他工作的爱人在话筒那边虚弱地说“我住院了,你能不能回来趟”。贾利玮赶紧连夜往回赶,可拍摄仍然在紧张地继续,短暂的陪伴后,他又赶紧回去……

  有人问他:“后悔吗?”

  他立刻摇头:“这是我的工作,更是我最为热爱的!”但又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只是总觉得那么多年来一直无法正常的陪伴和照顾家人挺难过的”……

  现在,贾利玮最开心的事是,在这条路上,又带出了好几个新人,拍《大黄山》时,他手把手地教实习摄影助理,满满的干货为实习生通过转正考试助力良多。此次拍《小岗纪事》时,他又主动向领导请求带频道里的年轻人参与拍摄学习,给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和他们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他把自己当做一个心怀感恩的行者,脚下是他热爱、立志奋斗终身的路,也是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爱上的路。

  贾利玮,男,中共党员,1983年3月出生,2006年2月进入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担任摄像至今。长期参与和负责台、频道大型电视专题片、系列片、重大题材特别节目和纪录片的拍摄工作。获奖履历如下:

  2009年,系列片《我的父亲》、《巨变-安徽辉煌60年纪事》获安徽新闻奖特等奖;专题片《人民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沈浩》获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专题二等奖;

  2010—2014年,获安徽新闻奖一、二等奖、安徽广播电视奖一等奖等;

  2014年,纪录片《大黄山》获第十三届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十七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第二十届中国电视纪录片系列十佳作品、中国(青海)世界山地纪录片节“玉昆仑”奖国际纪录片评选(自然类)评委会特别奖。

  2016年,担任总摄影的纪录片《中国文房四宝》获“金熊猫”国际纪录片人文类最佳系列片奖、第十一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创优评析一等节目、第五届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摄影”奖、第十一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优秀摄影”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行业电视委员会主办的硕果2017行业电视节目展评“最佳作品”、“最佳摄影”奖。

热门新闻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 1
  • 2
  • 3
  • 4
  • 5